央广网十堰11月14日消息 引诱、标记胡蜂,再利用无人机追踪,进而盗窃蜂巢、蜂蛹,11月14日,记者从十堰市公安局郧阳区分局获悉,近日郧阳警方成功破获一起使用无人机盗窃胡蜂蜂巢、蜂蛹案,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胡某,为辖区养殖户挽回损失。 说起胡蜂窝,大家都谈之色变。但胡蜂蜂巢和蜂蛹的市场价值吸引了不少人养殖。10月17日10时许,郧阳区公安分局五峰派出所接到辖区村民马某报警称,其养殖的胡蜂被人偷走了。接警后,五峰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民警发现,案发现场位于五峰乡大山深处,现场蜂巢已被盗走,大量“无家可归”的胡蜂极为警惕、具有攻击性。 据报警人介绍,种蜂是从养殖合作社购买的,专门把蜂巢搭建在大山深处是怕伤到人,还在四周设置了警戒线。品质好的蜂蛹,每斤市场价值达百元。 民警当晚即锁定一辆可疑车辆及犯罪嫌疑人。次日,民警一路追寻至随州,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杨某、胡某抓获,并在其车上找到被盗蜂巢、蜂蛹。经突审,二人对上述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经核实,两人系表兄弟关系,10月16日,两人驾车至十堰市五峰乡蒿坪村深山中,凭借自身经验寻找到一个有可能会有胡蜂出没的区域,将老蜂放在网兜中引诱胡蜂、再用提前购买的瘦肉吸引、投喂前来觅食的胡蜂,随后在胡蜂身上绑上纸条作标记,利用无人机进行跟踪,最后再前往山上找寻蜂巢,确定大概位置之后穿好防护服,将私人养殖的胡蜂蜂巢和蜂蛹装袋盗走。 目前,杨某、胡某已依法被郧阳警方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记者张卓 见习记者左洋 通讯员张君 童榜燃 王垚文)
无人机追踪 高科技“蜂贼”盗窃蜂巢被刑事拘留
湖南移动完成应急救援无人机高海拔地区“三断”实战演练
北约计划出台首份反无人机条令
据了解,该文件草案将于未来数周内送交北约委员会批准,若一切顺利,将在2023年年底前获得批准。 北约出台首份反无人机条令 基于何种背景? 资料图:北约RQ-4D无人机(来源:中国国防报) 据了解,2019年,北约联合空中能力中心成立了反无人机专业小组,研究跨领域反无人机问题。 军事观察员周伟政指出,北约计划于今年年底出台的首份反无人机条令,既可以说是上述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近几场军事冲突影响下的应急举措。 周伟政:从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战争到俄乌冲突,再到眼下的巴以冲突,无人机特别是一些廉价商用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广泛使用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战果,也给原有的反无人机理论和装备体系带来了重大威胁。 北约看到了这一点。之前,北约的防御重心是应对大中型无人机,现在发现小型廉价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新的威胁,所以急于出台新的条令。 条令将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资料图:美军MQ-9“死神”无人机(来源:环球时报) 据了解,该条令将侧重阐述反无人机军事指导原则,为北约成员国提供不同环境下的反无人机对策。 周伟政分析认为,作为北约在反无人机领域里的第一份指导性条令,其中可能包括以下三方面具体内容。 周伟政:第一,重点阐述潜在对手各型无人机装备的数量型号、技战术性能、典型战术运用手段。 第二,应对策略,包括相关反无人机侦察预警和软硬杀伤装备的研制列装,组织反无人机训练和人员培训等。 第三,分工合作,各成员国依据各自的地缘位置、相关技术研发基础,在反无人机领域承担不同的义务,以打造针对潜在对手的统一的反无人机能力体系。 世界反无人机领域现状如何? 资料图:美军发射“毒刺”防空导弹(来源:环球网)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反无人机作战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武器试验已成为包括北约在内的组织和国家的关注焦点。 对此,周伟政分析了各国目前主要的反无人机手段,以及该领域面临的难题。 周伟政:世界各国发展反无人机能力,基本上都是从软硬杀伤两方面着手。硬杀伤,即通过导弹和火炮直接打掉无人机。软杀伤,即通过电子干扰系统,切断无人机的操控指挥通信链路,甚至接管、俘获对手的无人机。 但是现在反无人机领域普遍面临两个难题,首先是对低慢小目标“发现难”的问题,其次是传统火力打击手段性价比低的问题。 欧洲空中安全将得到保障? 资料图:美军E-3预警机(来源:环球时报) 有分析认为,北约反无人机条令的制定工作必将受到美军反无人机研究和条令影响,成为美军反无人机思想在欧洲的具体实践。 对此,周伟政表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北约首份反无人机条令很可能无法真正提升欧洲的空中安全。 周伟政:美国曾进行过侦察预警力量整合,把各成员国的雷达预警信息进行共享;搞过空中力量整合,让各国战机统一在北约预警机的指挥下作战;现在又要出台反无人机条令,整合各成员国的反无人机力量。这看似是为了维护共同安全,实际是为美国推行军事霸权服务。 美国可以共享他国资源,其他成员国有需要时未必能够共享到美国的资源。北约国家平时沦为替美国分摊费用的“钱袋子”,面临危机时很容易被美国裹挟到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冲突中。
“119”消防宣传日前夕,国家消防救援局无人机灭火救援综合装备试点示范演练活动在郑州市举行。本次演练由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统筹组织,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河南省猎鹰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演练以全仿真形式分别模拟了高层建筑室外保温层火灾和高层建筑室内火灾场景,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出动无人机灭火救援综合装备将大火成功扑灭。 现场直击:无人机扑灭多场高层大火 演练当日14时30分,11层高的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培训中心训练塔楼体火舌肆虐、浓烟滚滚,不时有燃烧的外立面装饰板材掉落,着火面积覆盖了三层楼。一架红色涂装的消防无人机闻令而动,迅速起飞,吊装消防水带对着火部位水基灭火药剂,不到5分钟将楼体外立面所有明火全部扑灭。
央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记者 庞婷)“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是我们国家几十年森林防火工作的经验总结。在11月8日召开的2023-2024年北京市森林防灭火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金增表示,北京市坚持把预防放在首位,结合本市森林防火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从五方面进行发力。 一是进一步压实森林火灾防控责任,强化“林长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全面加强网格化管理,压实第一责任人森林火灾防控责任,推进乡镇森林防灭火规范化管理,打通基层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二是筑牢森林防火宣传筑牢第一道防线。牢固树立“大宣传观”,着力提升全民防火意识、强化部门联动,推动森林防火相关约定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市民移风易俗,改变传统的危险用火习惯,构筑森林防火的人民防线。 三是加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治理。把重大隐患当事故对待,持续规范巡查巡护,建立火灾风险隐患台账,闭环式推进隐患整改销号。加强林下可燃物和枯死树木清理,道路两侧和重要设施周边开设防火隔离带,加大林区散坟、林田结合部等防火关键区域的常态化巡护、检查。 四是切实管住火源。严防进山入林携带火种,严禁林区散坟祭祀用火,推广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严防违规农事用火;严格林区生产作业用火审批,加强用火全过程监管。会同森林公安、行政执法队伍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火行为。 五是进一步提升火险预警监测能力。加强森林火情预警监测技术手段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林区视频监控覆盖率、识别准确率。推进无人机在山区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布局,压缩早期处理响应时间,让无人机成为防灭火的“杀手锏”。
玉林人苏广林今年63岁,个子不高,衣着朴素,谈吐斯文。他有个很“烧钱”的爱好——玩无人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便购买配件组装航模。随着科技的进步,2010年后,他开始购买无人机航拍,退休后,更是携带无人机到处拍美景。 资深玩家 见证无人机更新迭代 苏广林说,玩无人机的爱好,源于他儿时的梦想。“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我记事起就对航空、航天领域特别感兴趣,但那时没有条件,只能看一些航空知识类的书刊,折纸飞机玩。” 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后,苏广林花费几十元“巨资”,购买了第一架“无人机”,“那是一个泡沫板机身的无线电遥控小飞机,准确说法应该叫航模,几乎花了一个月的工资”。 从此,每月工资除了生活日常开支,苏广林便攒下钱用来购买航模。在他的仓库里,记者见到了十多架各式各样的固定翼航模、自己组装的多旋翼无人机以及2010年后发展起来的几代多旋翼无人机。 2020年退休后,苏广林的时间更加充裕,经常与志同道合的“飞友”探讨飞行技巧,分享操作心得。 迎难而上 享受探索未知的喜悦 苏广林与妻子钟秋萍都是普通职工,而玩无人机这项爱好很“烧钱”,妻子曾提出过反对意见,但后来见他如此痴迷,就转变了态度。“她从来不买护肤品和化妆品,也不买名牌服饰,只要求我不抽烟、不喝酒,一点点省下钱来支持我。这个爱好能坚持这么多年,爱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在没有网购的年代,苏广林主要通过航空知识刊物中的夹缝广告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航模。有时零件难寻,还得求助“模友”辗转采购。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群“模友”就聚在一起,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断根据飞机的设计结构选择合适的电机、电池以及飞行控制器,尽可能减少‘炸机’的情况。钟秋萍打趣道:“他有时一钻研就是一整天,叫他吃饭也听不见。” 航模驰骋于蓝天,苏广林看得出神,也想从鸟瞰的视角一览广袤大地。为此,他决定自己动手改装:将卡片相机固定在航模底部,起飞前设置好定时拍照功能。“拍出的照片大部分歪七竖八,要得到一张还算满意的照片需要几十、上百次的尝试。”苏广林说。 后来,市面上有了具备拍摄功能的无人机,苏广林紧跟潮流,购买了几代产品。退休后,他带着无人机边玩边拍,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感觉非常惬意。 精力充沛 好心态让他活力四射 苏广林坦言,他通过玩无人机结识了许多年轻的“飞友”,大家经常结伴出游,切磋无人机操作技术,其乐融融。在青春朝气的感染下,他也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从不觉得自己是个老人。 钟秋萍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练习,苏广林的无人机操作技术行云流水。“每每记录下我们快乐的游玩时光,大片感满满,大家都不亦乐乎。而且他就像一个老男孩,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年轻人都爱和他玩。”钟秋萍说。 如今,63岁的苏广林手不抖、眼不花,还能穿针引线,自己缝补衣服。“家里的电器都是我修的,这也算是多年玩无人机的一大收获,动手能力极强。” “无人机让我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我将自己航拍的画面加以配乐制作了一个个短视频,得到了网友的好评点赞。”苏广林说,“有人说退休后60岁至70岁是黄金十年,到了70岁以后,只要身体依旧健康,我就会继续‘飞’下去。”
玉林人苏广林今年63岁,个子不高,衣着朴素,谈吐斯文。他有个很“烧钱”的爱好——玩无人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便购买配件组装航模。随着科技的进步,2010年后,他开始购买无人机航拍,退休后,更是携带无人机到处拍美景。 资深玩家 见证无人机更新迭代 苏广林说,玩无人机的爱好,源于他儿时的梦想。“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我记事起就对航空、航天领域特别感兴趣,但那时没有条件,只能看一些航空知识类的书刊,折纸飞机玩。” 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后,苏广林花费几十元“巨资”,购买了第一架“无人机”,“那是一个泡沫板机身的无线电遥控小飞机,准确说法应该叫航模,几乎花了一个月的工资”。 从此,每月工资除了生活日常开支,苏广林便攒下钱用来购买航模。在他的仓库里,记者见到了十多架各式各样的固定翼航模、自己组装的多旋翼无人机以及2010年后发展起来的几代多旋翼无人机。 2020年退休后,苏广林的时间更加充裕,经常与志同道合的“飞友”探讨飞行技巧,分享操作心得。 迎难而上 享受探索未知的喜悦 苏广林与妻子钟秋萍都是普通职工,而玩无人机这项爱好很“烧钱”,妻子曾提出过反对意见,但后来见他如此痴迷,就转变了态度。“她从来不买护肤品和化妆品,也不买名牌服饰,只要求我不抽烟、不喝酒,一点点省下钱来支持我。这个爱好能坚持这么多年,爱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在没有网购的年代,苏广林主要通过航空知识刊物中的夹缝广告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航模。有时零件难寻,还得求助“模友”辗转采购。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群“模友”就聚在一起,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断根据飞机的设计结构选择合适的电机、电池以及飞行控制器,尽可能减少‘炸机’的情况。钟秋萍打趣道:“他有时一钻研就是一整天,叫他吃饭也听不见。” 航模驰骋于蓝天,苏广林看得出神,也想从鸟瞰的视角一览广袤大地。为此,他决定自己动手改装:将卡片相机固定在航模底部,起飞前设置好定时拍照功能。“拍出的照片大部分歪七竖八,要得到一张还算满意的照片需要几十、上百次的尝试。”苏广林说。 后来,市面上有了具备拍摄功能的无人机,苏广林紧跟潮流,购买了几代产品。退休后,他带着无人机边玩边拍,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感觉非常惬意。 精力充沛 好心态让他活力四射 苏广林坦言,他通过玩无人机结识了许多年轻的“飞友”,大家经常结伴出游,切磋无人机操作技术,其乐融融。在青春朝气的感染下,他也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从不觉得自己是个老人。 钟秋萍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练习,苏广林的无人机操作技术行云流水。“每每记录下我们快乐的游玩时光,大片感满满,大家都不亦乐乎。而且他就像一个老男孩,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年轻人都爱和他玩。”钟秋萍说。 如今,63岁的苏广林手不抖、眼不花,还能穿针引线,自己缝补衣服。“家里的电器都是我修的,这也算是多年玩无人机的一大收获,动手能力极强。” “无人机让我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我将自己航拍的画面加以配乐制作了一个个短视频,得到了网友的好评点赞。”苏广林说,“有人说退休后60岁至70岁是黄金十年,到了70岁以后,只要身体依旧健康,我就会继续‘飞’下去。”